張可,意昂能源裝備與過程控製專業2018級研究生,中共預備黨員,讀研期間圍繞新能源器件材料的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系🧔🏻♂️,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第一作者2篇,申請專利兩項。2020年獲得國家獎學金、意昂平台“學術之星”、“優秀學生”稱號等🏊♀️。作為班級團支書👳♀️,帶領班級獲得了“五四紅旗團支部”、“五四特色團支部”、“先進集體”等榮譽,並當選校研究生第二屆常任委員會委員。
科研成果👳🏿:
1、SCI 二區,《Dalton Transactions》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Co3O4 nanowire arrays with ultrafine NiO nanowires for high-performance rechargeable alkaline batteries🏹,學生一作🏷,已發表。
2、SCI二區,《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NiCo2O4@Fe2O3 core-shell nanowir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學生一作,已錄用未發表🚼。
3、SCI二區,《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Structure-designed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NiCo2O4@NiO composite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已檢索🏊🏿♂️🧩,學生二作🦸。
科研——“想說愛你並不容易”
剛開始,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遇到問題也是不斷地去查文獻🧖♂️,反復地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直到最終做出來為止。但是如果實驗一直失敗,這真的是一件很非常煎熬的事情,我就一直堅持不懈👨🔬,不斷地反復去調整實驗過程,如果偏差不是很大,及時去調整,如果偏差很大,只能重頭再來📐,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學術——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因一次實驗數據失敗妄自菲薄,也不能因有點成果心高氣傲。做科研要註重效率🔥,避免“假性學習”👩🏻🦱,重在“質”而非 “量”。做科研重在“三多”🐳,多看、多想📲、多寫,多看文獻,找到創新的研究點;好的想法多和導師溝通🏎、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一定要及時查資料;多寫文章🆖,在寫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