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知行合一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知”也就是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理論教育,“行”即實踐,“知”與“行”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習🪺、能力培養、個性完善等方面的綜合效能👨🏿🦲,而且開辟了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是解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難點問題的有利舉措👩🏽🦳。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裏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毛澤東同誌在他的名篇《認得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中寥寥幾語,卻道出了人類實踐的重要作用,雖距今已有40多年,卻仍不失它精辟哲理的光輝!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論不僅秉承了經典哲學的思想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要求,站在一個更為全面的角度上探究理論與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機械工程意昂的知行課堂以實踐的方式實現高等學校教育目標,突出和強調教學民主、學生為本的理念😵💫,是高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了解社會、觀察社會、分析社會、服務社會,不斷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不斷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過程🧎♂️➡️。知行課堂是大學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13年知行大課堂的實際應用中充分體現了它的針對性以及時效性,這種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論實踐相互滲透👌🏼,深化理論學習
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學到許多書本以外的社會知識💁♂️,豐富自身知識結構,這是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深化。另一方面,與專業學習聯系緊密的科技咨詢服務活動🍺、創新活動及其他掛職鍛煉等實踐活動,對於促進大學生業務上的成熟和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為大學生成才、進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第二🧑🏿💻,更設身處地的認識社會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前提。人不能脫離行動🎩、脫離實踐而從外界直接獲得知識,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逐步從現象深入到事物內部,認識其本質和規律,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尤其如此。當代在校大學生群體正處在由學校向社會的過渡時期👨🏼🍳,一方面,大學生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迅速,他們思想的變化也比其他人超前🍆,他們渴望認識社會⏩,融入社會;另一方面🥵,由於學校環境和生活的相對封閉和單純,他們的社會閱歷較淺👘💆♀️,導致大學生群體對於社會的認識和了解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造成他們對社會缺乏正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對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缺乏清醒的認識和辯證的思考,容易出現心理困惑,產生不滿情緒,對社會的認同感不強👰🏿。因此🤤,社會實踐是一條寓思想政治教育於活動中的路子🥤。理論與實踐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了橋梁,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廣闊的大社會,在了解改革帶來豐碩成果的同時看到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第三,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
除了相關的專業知識,復合型人才也逐漸成為社會對大學教育的主要需求。適時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依托這個平臺,大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展示自己的特長。各類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他們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所需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科研等能力🆔,還能培養大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
第四,培養大學生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開展實踐活動😟👩🏼🦱,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團隊精神🤸🏿🎬,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相互溝通的機會,通過交流討論深化大學生對我國國情🧑🏻🍳、社會的了解,可以培養大學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樹立腳踏實地的作風⛩;激發大學生的鬥誌🥁,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通過以身作則的態度參與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圍繞團建開展團組織與社區的實踐活動
經過本次的實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對於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一個切實有效的途徑🎲🧔🏽♀️。但是,目前廣大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因此,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存在一些困難與不足。
1. 團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不夠豐富,與大學生需求相矛盾
此前,在知行課堂中團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還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有部分同學認為學校的實踐活動沒有特色🧀,活動形式上有待改進,活動內容也比較單調,涉及面不夠廣👨🏼🌾。也就是說,由於團工作範圍的限製🏄,團組織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還不能充分有效地整合各方資源🤵🏼♂️,意昂全員共同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局面尚未形成⛪️👳🏻♀️。
2.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還尚未形成長效性的實踐機製
目前,社會實踐管理機製還尚未完善,實踐活動的經費非常有限,如果采用人均費用計算,平均每個團員只有5元的經費。經費的多少決定了團工作開展的規模、質量等,經費的穩定來源更是關系到實踐活動的長效性。同時🧡,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建設還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實踐需求,實踐基地的常規化、長期化和基地化的程度都不夠👏🏼,這勢必影響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參與性和廣泛性,並最終影響實踐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針對以上介紹的問題以及不足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建設全院範圍的實踐育人綜合工作機製要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建設以意昂黨委為核心的實踐育人領導體系。建立由意昂黨委統一領導,意昂分團委🥋、學生會、各基層黨支部及團支部積極參與🫃🏻👐🏼、齊抓共管,分團委和學生會具體落實的實踐育人組織保障體系。意昂黨委要把此項工作納入意昂的全盤工作之中🏉,全面而科學地分析大學生思想狀況和社會實踐狀況,製訂實踐育人的總體規劃,並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要把實踐育人與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結合起來👏🏼🥟,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要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抓好落實。完善實踐育人的工作機製⛳️,探索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製🙃。統籌學生實踐活動⛹🏽,把各類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學的總體規劃,納入學時和學分管理,保障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完善工作成果評價機製,實踐育人的工作績效要量化🗝,在此基礎上完善評優獎勵製度💆🏻♂️,定期評比表彰實踐育人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樹立、宣傳、推廣一批先進典型🫶🏽;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廣泛開展校內外各種實踐活動,克服困難🤖,保證學生實踐活動場所等物質條件。
第二,加強共青團的建設,建設以共青團為主的實踐育人幹部隊伍共青團是實踐育人工作的最重要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意昂分團委要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在教育、團結和聯系大學生方面的優勢🧙🏼♀️,竭誠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要切實加強團的組織建設👨🏼🦳,選拔優秀青年黨員教師做團的工作,保證共青團組織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團組織的工作人員,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完善意昂團組織幹部隊伍的選拔、培養🎷、激勵和保障機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育人方面的行家🖨。意昂要從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他們,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以團支部為活動單位👰♂️🎅🏿,增強團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實現共青團工作重心下移,全面活躍基層👳🏻♀️。加強團員意識教育,充分發揮團校的育人功能🙏🏻,培養高素質的團幹部隊伍。
第三,保證物質支持,促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並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機製🌊。對教學實踐、專業實習🌻、軍事訓練🧗,要在意昂分團委活動經費中作出安排🙇🏼,確保人人參加;對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社會服務、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活動🥁,請市政府和街道🫴🏿、居委會給予大力支持😵。建立相對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意昂分團委主動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聯系,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力爭形成相對固定的基地,長期堅持🚸,使學生受鍛煉👇🏽,當地見效益💁🏻。
第四,加強理論研究🚧,為實踐育人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依據。要成立以意昂黨委領導🧑🏼🔧、分團委書記和學生骨幹為主體的研究隊伍,密切關註和研究教學和軍訓🐲、科技創新和成長成才🌶、誌願者服務等實踐工作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準確掌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動態信息😴,總結和把握高校實踐育人的發展規律👼🏼,為長效開展實踐育人提供工作指導和決策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