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室概況
機械電子工程系成立於2015年🦸🏽♀️,主要承擔機械電子工程本科專業的日常教學和學生帶教工作。機械電子工程本科專業於2014年獲批♾🙊,2016年9月開始招生,並於2018年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項目。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以《中國製造2025》為專業背景,註重機器人與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有機融合🙇🏼,是集機械、電子👨🏽🎤✉️、控製、通信等多學科交叉的寬口徑專業👩👧。
機械電子工程系現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3人(含博導2人),副教授5人,講師5人🙆🏽♀️,全部畢業於985/211高校,博士率100%🧑🏽🔬。系室每位老師在各自崗位上不懈努力,以院系建設為己任,樂於奉獻🪷,勇於承擔🛶。在立德樹人、教育教學改革🫵🏿、科學研究、高素質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績🙍♂️,形成了一些方法和經驗,先後獲得了“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意昂平台青年五四獎章”🕵️♀️、“意昂平台優秀青年教師”🧘🏼、“意昂平台優秀班主任(導師)”和“意昂平台優秀主講教師”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近年來,系室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成功申請教育教學研究項目10余項👨🏿🍳,其中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3項🚊、市級教學建設項目2項👩🏿🎤,發表各類教研論文30余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等💆🏽♂️;主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項目🌅、上海市科技支撐項目🧵👂🏻、上海市地方能力建設項目以及各類企業橫向項目等30余項,近三年科研總經費達2000余萬🙂↔️👧🏿,共發表SCI&EI檢索論文30余篇🧑🏿🎓,曾榮獲“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二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等科技獎項🧔🏼。
學科競賽方面,系室教師主動擔任各類大學生科創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獲得“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上海市大學生創意機器人挑戰賽特等獎和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上海賽區一等獎等20多項榮譽🫷,並專門開辟了機器人創新實驗室供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使用。
教學條件方面,以機器人方向為特色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在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的資助下建有機器人實訓實驗室、機器人基礎實驗室🤦、機器人控製實驗室、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實驗室👨❤️👨、機器人拆裝實驗室、機器人創新實驗室等一系列機器人方向專業實驗室🥡,實訓設備總經費達到一千余萬元,能直接為本專業方向機器人類課程提供相應的實訓設備。
實踐基地建設方面🤦♂️,系室依托G60科創走廊發揮機器人產業集群優勢,先後與柯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泰電器、上海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等企業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並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實踐教學✩、學生實習、就業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師資隊伍
機械電子工程系現有專任教師13人,其中教授3人(含博導2人),副教授5人⛽️,講師5人,全部畢業於985/211高校,博士率100%👩🏽🦱。系室每位老師在各自崗位上不懈努力👨🎤,以院系建設為己任🙇🏻♀️,樂於奉獻♣️,勇於承擔🛐。在立德樹人🐺、教育教學改革、科學研究👨🏭、高素質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績,形成了一些方法和經驗。
專業負責人:
張華🏃♀️➡️🦹♂️,教授🏊🏿,博導,國家新世紀百千**才🧎🏻➡️,全國模範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榮獲2004年全國模範教師、2006年全國師德標兵、2006年江西省首屆“十佳青年教師”等🧖♂️。先後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3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
崔國華教授💐,博導,入選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河北省高校百名優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上海市松江區第五屆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獲得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等🦍。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
專任教師列表:
序號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專業技術職務 | 畢業學校 | 畢業專業 | 畢業學位 | 研究領域 |
1 | 張華 | 男 | 1964.11 | 教授 | 清華大學 | 焊接 | 工學博士 | 機器人技術 |
2 | 崔國華 | 男 | 1975.03 | 教授 | 吉林大學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工學博士 | 機器人機械學 |
3 | 高延峰 | 男 | 1974.04 | 教授 | 南昌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博士 | 焊接機器人技術 |
4 | 周誌峰 | 男 | 1976.12 | 副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學 |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工學博士 | 計算機測控 |
5 | 嶽義 | 男 | 1973.09 | 高級工程師 | 上海交通大學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工學博士 | 機器人設計理論 |
6 | 王兆強 | 男 | 1981.04 | 副教授 | 浙江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博士 | 流體傳動及控製 |
7 | 朱姿娜 | 女 | 1987.12 | 副教授 | 東華大學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工學博士 | 磁力耦合驅動 |
8 | 賴磊捷 | 男 | 1984.07 | 副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博士 | 柔性機器人 |
9 | 吳明暉 | 男 | 1973.10 | 講師 | 上海交通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博士 | 特種機器人技術 |
10 | 武欣 | 女 | 1987.01 | 講師 | 上海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博士 | 測試計量技術 |
11 | 李培興 | 男 | 1983.01 | 講師 | 東華大學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工學博士 | 機器人技術 |
12 | 陳賽旋 | 男 | 1989.03 | 講師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自動化 | 工學博士 | 仿生機器人 |
13 | 周依霖 | 男 | 1991.04 | 講師 | 南昌大學 | 機械工程 | 工學博士 | 移動機器人技術 |
三、教學條件/專業實驗室
目前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在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的資助下建有機器人實訓實驗室🧜♀️、機器人基礎實驗室🛟🪴、機器人控製實驗室、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實驗室🤲、機器人拆裝實驗室、機器人創新實驗室等一系列機器人方向專業實驗室,實訓設備總經費達到一千余萬元,能直接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中機器人類課程提供相關實訓設備。
現有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相關實驗室狀況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儀器設備名稱 |
1 | 機器人基礎實驗室 | ABB機器人實訓平臺2套 |
2 | 機器人機構實驗室 | Delta 並聯機器人2套 |
3 | 機器人實訓實驗室 | 桌面型多功能實訓工作站1套 |
4 | 機器人控製實驗室 | 機器人運動控製仿真系統4套、多功能機電伺服實驗系統6套 |
5 | 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實驗室 | 機器視覺教學創新平臺20套 |
6 | 機器人拆裝實驗室 | 機器人拆裝實訓平臺7套 |
7 | 機器人創新實驗室 | NAO機器人4臺、移動機器人平臺4套🫶🏽、機器人創新實驗套件10套、人工智能開發板👨🦽👨🏻🍳、履帶式小車60臺 |
8 | 機器人虛擬仿真實驗室 | Robot DK工業機器人虛擬運行實訓系統40套 |
9 | 嵌入式與網絡通信實驗室 | 數字示波器14套、嵌入式實驗設備20套 |
多功能工業機器人實訓系統ABB機器人實訓系統
可重構工業機器人實訓平臺Delta並聯機器人
機器視覺教學研究創新實驗平臺
機器人拆裝實訓平臺
NAO機器人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相關實驗裝備
四、榮譽獎勵
系室先後獲得了“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意昂平台青年五四獎章”♠️、“意昂平台優秀青年教師”🦌、“意昂平台優秀班主任(導師)”和“意昂平台優秀主講教師”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近4年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師獲得榮譽稱號情況
序號 | 名稱 | 年份 | 獲獎人 |
1 | 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 2018 | 機械電子工程系 |
2 | 校“五四青年集體” | 2018 | 機械電子工程系 |
上海市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 | 2020 | 武欣 | |
3 | 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 | 2019 | 李培興 |
4 | 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 | 2019 | 武欣 |
5 | 校優秀青年教師 | 2018 | 王兆強 |
6 | 校優秀班主任(導師) | 2018 | 賴磊捷 |
7 | 校優秀主講教師 | 2017 | 朱姿娜 |
8 | 校優秀共產黨員 | 2016 | 周誌峰 |
10 | 校青年教師師德風尚獎 | 2014 | 周誌峰 |
本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課外科技活動🧔🏻♀️,近幾年獲得了多個國家、省(部)級各類課外科技競賽的獎項,主要有上海市創意機器人大賽特等獎、世界機器人大賽冠軍👴🏼、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等👨🏽🍼🧟♂️,在科技競賽中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系室也專門開辟了機器人創新實驗室供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使用。
近4年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學生獲得科技競賽獎項情況
序號 | 主辦單位 | 競賽名稱 | 獎項 |
2018,10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 上海市大學生創意機器人挑戰賽 | 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 |
2018,10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 上海市大學生創意機器人挑戰賽 | 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 |
2017.08 | 中國電子學會 | 世界機器人大賽格鬥機器人大賽 | 大學組冠亞軍 |
2019.05 | 教育部高教司等 |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 二等獎 |
2018.05 | 教育部高教司等 |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 二等獎 |
2018.07 |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 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 | 全國一等獎 |
2018.05 |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 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 | 上海市一等獎兩項 |
2019.10 |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等 | 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2019智能製造大賽 | 二等獎 |
2018.05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 “上圖杯”先進成圖技術與創新設計大賽 | 一等獎 |
2018.03 | 全國三維數字化技術與教育培訓聯盟等 | 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 | 上海市特等獎 |
2019.05 | 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等 | 第十二屆全國生周培源力學競賽 | 個人賽優秀獎 |
2019.05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 第八屆上海市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 | 二等獎 |
上海市創意機器人大賽特等獎
世界機器人大賽冠亞軍
五🔬、就業前景
本專業主要就業領域有機器人研發和應用、機電工程👩🦼、自動化、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畢業生可面向上述領域從事機器人相關智能機電裝備和系統的設計製造🫳🏽🧔♂️、技術開發、集成應用及運行管理等工作。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以機器人為方向,機器人既是先進製造業的代表🤛🏼,也是《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工信部等三部委也專門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作為我國十三五期間機器人產業總體發展目標👎🏼。面對國家政策扶持及企業轉型升級,我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市場容量不斷擴大👩❤️💋👨,人才作為支撐機器人產業未來發展的基礎,機器人領域的技術人才需求量也隨之急劇增長。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但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術創新人才短缺問題一直是影響和製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相應的人才儲備數量和質量難以跟得上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步伐。可見,現階段我國機器人行業技術人才匱乏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存在嚴重不協調的問題。隨著中國機器人密度📏、銷量和運營量的不斷增長,以及應用範圍的進一步擴大,可預測未來幾年行業人才的“饑渴”局面仍會持續。據研究統計目前我國機器人市場人才需求達到了750**🚯,而人才缺口達300
人,預計到2025年,我國機器人市場人才需求將達900萬🎵,人才缺口高達450
🌞。因此,為解決機器人行業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機器人領域創新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問題亟待解決。
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從事機器人及其相關行業的用人單位眾多,庫卡🤹🏽♀️、ABB、發那科、新松和柯馬等國內外知名機器人公司均將其總部或機器人總部設在上海,更有大量從事機器人設計、集成🤑、銷售和配套服務的各類企業遍布於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並且上海也已在寶山區成立了機器人產業園區。另外,我校地處上海市松江區🐄,依托G60科創走廊建設的優勢,近年來機器人產業在松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全區已集聚了機器人相關企業百余家,機器人本體製造、系統集成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通過與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產業聯盟溝通,僅聯盟內企業每年機器人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就達到上百人🤷♀️。以此為契機,我校先後與柯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機器人企業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並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這些知名企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可為我校以機器人方向為特色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提供良好的就業保障👩🏻💻。
六🧱、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主幹/核心課程)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合格的個人素質、職業和勞動素養及職業道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及合作能力,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機械♔、電子、控製、計算機及通信等多學科專業知識及工程管理等基本知識👩🏼⚖️,具有整合思維、工程推理👎、解決問題和管理組織能力🔽,能夠成為面向機器人及相關領域的一線崗位從事設計開發、應用研究及運行管理等方面技術工作的高等工程應用型人才🛕。
畢業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電子🌄、控製、通信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工程基礎知識與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術和工程技能,註重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達到以下培養要求😾:
(1)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於解決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
(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並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具有製圖🙆♀️🚼、計算🌡、測試🥍、基本工藝操作等技能和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夠設計針對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機器人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並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夠基於科學原理並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系統表達🌐、建立模型、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求解論證,並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具有綜合運用工程基礎🏌️、專業理論和技術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
(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並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於機器人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範: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勞動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9)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能夠就復雜機器人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並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項目管理:理解並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並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主幹學科和核心課程及課程體系🪁:
主幹學科:力學🏂🏻、機械工程、控製科學
核心課程🪶:現代工程圖學、工程力學、機械原理、電工技術、電子技術🚶♂️、製造技術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控製理論基礎💁🏻♀️👷🏻♂️、機器人學🧛🏼♀️👩🏻🚀、機器人機構學🐳、液壓與氣動、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檢測與傳感技術等。
課程體系:
設計製造系列課程:工程流體力學、計算方法、材料科學基礎B🧍♂️、熱工學基礎🧑🏽🦰、現代工程圖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原理🚋、製造技術基礎⏪👩🍳、機電系統設計等。
控製系列課程🏐: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控製理論基礎✏️、電路分析與電子技術👩❤️💋👩、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機器人運動控製技術🚣🏿♀️🤱🏼、機電系統設計、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機電傳動控製等。
機器人系列課程:機器人學👹、機器人機構學、機器人網絡與通信技術、機器人虛擬仿真技術👨🏻🎓、機器人運動控製技術、嵌入式系統、工業機器人性能測試技術、專業導論等。